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自觉地促进科学发展,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发展才是硬道理。在跨入21世纪之后,中国经济仍处在快速增长的发展过程中,既面临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任务,同时又面临着相当严峻的问题和困难:庞大的人口基数、有限的人均资源、低效率的资源利用、较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以至运行素质待提高的国民经济等。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如何保持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人口、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中华民族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必须从过去以高速增长为主要目标、外延发展为主导方式和以重工业为中心,忽视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非均衡发展模式,逐步转向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以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态需要为目的和以内涵发展为主导方式,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相对平衡的发展模式。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是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上,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和生态环境的优化。因此,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
所谓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它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要发展、为什么要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科学发展观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观,它包括了系统而丰富的内容。树立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是解决中国发展现实中矛盾问题的迫切需要。由此可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们要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自觉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推进改革开放的各项工作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路
(一)走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人民健康、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基础。抓住正在形成的全球性科技革命的机遇,迎接世界新的技术革命对中国农业发展的挑战,振兴中国农村经济,必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全面启动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实现农业技术创新,走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现代农业发展中,我们要多采用节约资本的劳动密集型技术,少采用节约劳动的资本密集型技术。在农业技术方向上也应多从有利于应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的角度来确定。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来说,采用改良土壤的技术创新,提高农业用水利用率的技术创新,减少或控制污染,提高农业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农业技术创新应重点研究以生物技术为主的新技术,农作物、畜牧、水产的优良品种培育和快速繁殖及其相应的栽培和饲养技术,使食物生产进一步向高增殖、高效、低资源消耗和开拓新食物资源的方向发展。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推进农业和农村的市场化步伐,在市场竞争中,让农民、农业充分实现自己的利益。一是要深化农村土地及其使用制度的改革;二是要优化农业结构;三是要促进农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发育;四是要实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创新;五是要完善和健全农业投资体制和信贷体制;六是要形成和完善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机制;七是要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八是要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制度。此外,还要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风险保障体系,如农副产品的最低保护价格制度,农产品储备制度,农业风险基金制度,农业保险制度等。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而完成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必须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因此,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要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将工业化与信息化在时空上合二为一,让信息化为工业化提供现代技术文明的基础,使工业化摆脱外延式发展的传统模式。同时,也要让工业化为信息化提供物质和能量,使工业化与信息化互补共进,即在工业化的进程中注重推进信息化。首先立足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在此基础上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从而加速工业化的进程,缩短工业化的时间,同时紧跟信息化的步伐,提高工业化的内在质量,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两个发展阶段的并轨。
在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一方面,中国必须适应世界科技发展的大趋势,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也要重视改造和发展传统产业,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高新技术产业要为传统产业改造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在促进传统产业的提升和发展中,开辟自身发展的广阔空间;传统产业的改造一定要充分运用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提高发展的起点,发挥后发优势。与此相适应,完成基本实现工业化的任务,还必须加快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以提升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效率,把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结合起来。努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提高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说到底就是走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先进生产力的道路,真正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中国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要牢固树立教育是基础、科技是根本、劳动者素质是关键的观念,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通过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鼓励科技创新、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等措施,大力促进科技进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把人力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本,为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提供持续的动力。
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的过程。而为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与所有制结构调整具有密切的联系。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过程中,必须把工业化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结合起来,通过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改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鼓励外资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造等所有制结构调整措施来加快工业化的进程。
工业化是推动城市化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工业化促进城市化的发展,给城市化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城市化的发展,又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现实的可能。城市化如能适应工业化发展的要求,则会推动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否则,就会延缓甚至阻碍工业化的进程。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可形象地称之为“发动机”与“加速器”的关系。这就要求中国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统筹城乡发展,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同步地推进城市化,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
总之,中国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绝不能再走因为要实现工业化而以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先发展、后治理”的模式,而要特别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重视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统筹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发展、保护、治理的同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推进工业化进程。
(三)走新型城市化道路。走新型城市化道路,中国要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和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中国的城市化滞后是历史包袱,但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因为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往往也是经济快速增长时期。中国的城市化绝不只是简单地农村人口向城市迁居,而是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这种根本性的社会转型,将使中国各族人民的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社会生活水平得到极大地提高,并对21世纪的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走新型城市化道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化与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国家,应该走“知识经济――城市建设――绿色革命”携手前进的道路。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不断提高城市建设水平。城市建设的理念应该得以升华,以人为本,努力创造和提供宜人居住、工作、发展的优质环境;要把建设现代化园林城市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其次要积极推进城市绿色革命,重点强调绿色国内生产总值、绿色居住、绿色建筑等。通过城市绿色革命,努力做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按照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我们要更深刻、更自觉地把握经济发展规律,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努力开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局面。(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